新时代文学到底长啥样?

时间:2023-03-10 01:40:40阅读:232
聚焦 全国文代会 作代会14日,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与会作家代表都在讨论文坛上一股新的文学气象将要到来——即将展开的新时代文学

聚焦 全国文代会 作代会

14日,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与会作家代表都在讨论文坛上一股新的文学气象将要到来——即将展开的新时代文学到底长啥样?该怎样来定义?有哪些特征及任务和使命?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12月15日上午的工作报告中给出了答案。

阐述

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精神赋形

张宏森用七个部分阐述了什么是新时代文学?即新时代文学是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凝聚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学;是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奋力铸就艺术高峰的文学;是以创新为动力,勇于拓展新空间塑造新形态的文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学;是主动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有力证明文学地位价值尊严的文学;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体现广大人类关怀的文学。

张宏森强调,新时代的中国作家要把反映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作为根本使命,将个人的感受、思想向着宏大的历史运动敞开,获得全面深刻的总体性视野。

谈及新时代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学。张宏森称,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文学表现的主体,中国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初心就是人民至上。“新时代文学不忘初心,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汲取不竭的源泉,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中刻画新人与英雄,为中国故事立心、为中国精神赋形。”

同时,新时代文学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任务,秉承中华文化成风化人的诗教传统,深刻认识文学对建构人民精神世界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文学真正成为火炬与号角,凝聚人、温暖人、鼓舞人,给人以智慧、勇气与力量。

新时代作家须走出“舒适区”

新时代文学要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形成守正创新的活跃生态。在张宏森看来,新时代的中国作家必须走出“舒适区”,向着历史的深度、社会的广度、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难度进发,向着广阔的生活与心灵开放,向着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最新进展注目,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传播格局和文化条件下,传统的文学生产传播方式和话语形态正在经受严峻考验,这同时是新时代文学的巨大机遇。“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最深刻最准确地传达着人类精神的脉动,文学的形态应时而变、不拘一格,但文学性的探索和表达生生不息、恒久弥新。”张宏森阐述道。

因此,新时代文学要准确识变、主动应变,敏锐回应、大胆运用新技术条件提供的一切可能性,跨越边界、衍生转化,使文学永葆领风气之先的旺盛活力,成为艺术创造和文化生产的基本资源,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用而不觉的“空气”和“阳光”,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文学的地位价值和尊严。

行业分析

文艺发展有问题,代表直言敢剖析

中国影协副主席尹力:中国电影有票房缺高度

14日会后,中国文联各协会也反躬自省,对于各领域存在的问题积习进行了反思。其中,中国影协副主席、著名导演尹力就中国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硬件世界先进

但站在人类文明高度的作品欠缺

中国影协副主席、导演尹力称,第十届文代会以来,电影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无论从银幕数还是硬件的建设,包括3D IMAX全景声的硬件,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要和建成电影大国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已经有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文化强国非常重要的中国电影,除了题材多样,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喜闻乐见、引领风尚的作品外,就是能否在当今时代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与今天当下打通,守正创新,拍出更多的经典作品”。

在尹力看来,电影界硬件发展迅速,拥有8 万块银幕,银幕数和观影人数都在提高,“距离2021年过去还有短短不到半个月了,我们今年的票房可以达到400多亿,创造了奇迹,但是与电影强国的标准相比,在文化输出上,也就是用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审美,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题材上,表达当代生活、记录普通老百姓生活,通过电影让人们了解中国人的奋发,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票房瞠目结舌

但从单一票房到全产业链路还很长

电影全产业链尚未形成也是尹力所关注的,尹力说:“我们的电影虽然硬件发展很快,青年观众看电影已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文化消费,但我们长久以来,电影还是在靠单一票房收益,同美国好莱坞那种版权授权、衍生产品、主题公园多元化的全产业链相比,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尹力认为,虽然中国电影从9个亿到2019年达到690多亿,实现了瞠目结舌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和与中国今天的经济体量所应该拥有的国际话语权来比较,经典作品的匮乏还是不能适应今天的需求。

尹力说:“要想站在世界的中央,拥有更多话语权,电影是重要的传播表达载体。过去我们说电影是放在胶片里的盒子,作为交流的大使,应该传递中国的声音,让世界知道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即便我们每年在海外办很多电影展,向海外华人、留学生来展示最新的电影成果,但是如果进入不了海外主流的商业院线去放映,这个声音仍然是微小的。”

“愤怒青春”“小镇青年”题材

同质化严重

作为知名导演,他同样关注年轻导演的培养,“电影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答案一定是高端的,不是一哄而上的。艺术教育虽然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但是从3000块银幕到8万块银幕,为了未来,我们在今天有必要做长远的规划和前瞻,包括艺术教育以及各电影节做的创投板块。我们电影导演协会做了五届的‘青葱计划’,就是为年轻人拍第一部院线长片提供条件,为他们做剧本工作坊,请导演导师,找钱,做孵化,已经拍完的有八九部了”。

尹力认为,今天最大的问题就是题材同质化,愤怒青春、小镇青年,这个路数太多了。“我们看到国外很多的艺术教育,包括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他们的学生不一定就是电影的发烧友。他们中有的人是学哲学的,对人的生活、生命的意义,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人生以及更高端的、学术的、人文的思维。影像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语言、是手段,他们并不是迷恋影像的玩家,这方面我们还很欠缺。”文/本报记者 郭佳

回声

深入人民群众才能揭示生活本质

在会场低头聆听着张宏森所作的上述报告,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周习用笔尖在“新时代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学”这段文字下方勾画了一条线。在周习看来,新时代文学就应该为人民书写,为时代书写。主人公是人民,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去创作。“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中,才能揭示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搏;也才能够领悟人民心声,塑造新时代的经典人物。”

“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资源有广阔的写作空间,周习作为这一领域的作家,曾无数次到基层采访,由此她获得了很多好素材。她还记得,在山东临沂遇到一位探矿的老职工,他年轻的时候放弃济南城市工作主动报名去临沂一个地质队,成了一名地质队员,到山区住猪栏、牛棚,刻苦学习钻研找矿知识,竟然找到了新中囯第一批金刚石矿。周习以此写成短篇小说《824信箱》发表在《时代文学》上。

在采访中,周习还遇到了一位老支书。他是当时唯一有中专文凭的农村支部书记,他一生就是找好麦种,种实验田。周习以他为原型写成关于粮食的《天干地支》。“新时代呼唤新文学,我将一如既往地到基层去,写土地上劳作的农民精神和物质上的变化,反映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周习告诉北青报记者。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作乡村振兴主题

参加这次作代会的广西作协代表团代表、河池市文联主席红日2015年担任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半时间,采访190多名干部群众,出版《文联主席的驻村笔记》。该书成为国内首部反映精准扶贫长篇小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作为一名基层文学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脱贫攻坚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再到摘帽验收的全过程。亲眼见证了精准扶贫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亲眼目睹了驻村干部、基层一线同志勇于担当、默默奉献的感人场景。”

未来,红日将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伟大时代,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作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族团结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深刻反映中国人民的奋斗,深刻描绘中国农村的巨变,记录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诗歌创作要从“小我”中挣脱出来

“文学创作不能回避‘人民立场’,必须具备‘人民性’,这是一种最为根本的要求。但要如何处理好个人创作与人民性的关系,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对每一个创作者而言,常常会构成某种困境,或者挑战。”贵州代表团代表、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姚辉称,他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对诗歌关注更多些,也了解要在诗歌创作中真正灌注人民性的难度。

在他看来,一些诗歌作品或过多关注“小我”世界,忽视“大我”情怀;或偏重个人体验,回避大众诉求,与人民的精神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要努力让自己的创作从“小我”桎梏中挣脱出来,切实做到让人民成为主角并在创作中充分表达人民的情感、追求,创作出真正有温度的作品。

从创作到研究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新变

作代会代表霍艳称,这是她第三次参加作代会,身份从创作者变成了研究者。她近期的研究方向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新变。在她看来,所谓“新”不光是媒介载体的新,更是我们所处社会结构变化的新、文明冲突融合的新、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新、人们知识结构的新、对世界和自我理解的新。

“这些‘新’又影响了文学发展,文学的定义、文学的作用、文学的评价体系、文学与生活的勾连方式,作家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新变。”霍艳表示,接下来几年她要好好去研究这些新象,由此更全面地认识新时代文学。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

统筹/满羿

评论

  • 评论加载中...